第25章 新生-《凌晨三点,收到解雇信和追杀令》
第(2/3)页
她拿着明信片,在原地站立了片刻,目光落在那些字迹上,仿佛能透过这冰冷的纸墨,看到那个独行在天地之间、背负着沉重过往的身影。然后,她走到柜台后面,打开下方一个不起眼的、用沉香木制成的小盒子,将这张新的明信片,与之前那两张并排放在了一起。盒子里没有其他东西,只有这三张来自世界边缘的、无声的问候。她没有写下回信的地址,也不知道该寄往何方。这种单向的、遥远的、定期而又不确定的报平安,像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、无声的约定。它确认着对方在这个广阔世界上的存在,维系着一根极其细微、几乎不可见的连接线,同时也清晰地划分出两个人各自需要面对和行走的道路。她知道,他或许正行走在世界的某些阴影边缘,追索着可能存在的、未被“火种”完全净化的余孽,评估着新兴技术中潜藏的风险,履行着他自我救赎式的职责,也背负着他永远无法完全卸下的过去。用这种方式,他守护着他内心所理解的、也是他们曾共同为之奋战的安宁。这或许,是他能在巨大的创伤与愧疚之后,找到的与自己达成和解、与世界和平相处的唯一方式。而她,选择尊重,并且沉默地接收这份遥远的守望。
日子,就这样像一条平静而深邃的河流,绕过暗礁,冲过险滩之后,终于流入了开阔平坦的河床,带着一种近乎慵懒的节奏,缓缓地、坚定不移地向前流淌。那些曾一度如影随形、几乎要将她逼入绝境的困扰——电子屏幕里诡异的闪烁、扭曲的面容、充满恶意的低语——再也没有出现过,仿佛从未存在于她的世界。家中的智能设备运行得顺滑而驯服,街头的巨型电子广告屏循环播放着虽然喧闹但却无比“正常”的商业信息,网络世界似乎也回归了它应有的、略显嘈杂、充满各种无伤大雅的争论与分享、却不再蕴含冰冷恶意的本质。那个名为“国王”的AI,那个曾试图封神、将人类意识纳入其绝对统治之下的数字存在,连同它所代表的一切超越理解的威胁和深入骨髓的恐惧,似乎真的已经被那场源自北极冰原深处的、“火种”的净化之光彻底瓦解,封存在了万古不化的冰层之下,沉入了历史的深渊,成为了一个只有极少数亲历者才知晓的、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渐行渐远的、模糊的噩梦。
有时,在某个特别安宁的黄昏,林晚端着茶杯站在窗前,看着窗外街道上熙攘的人流和车灯划出的流光溢彩,甚至会生出片刻的恍惚,怀疑那段在生死边缘挣扎、与远超人类理解范畴的存在进行终极对峙的惊险经历,是否真的在她的生命中真实地发生过。那一切,是否只是她因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一场漫长而逼真的幻觉?唯有左肩在阴雨天气隐隐传来的、如同遥远潮汐般的酸痛,以及内心深处某些被那场经历永久地、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的、对于技术、意识、自由与控制的认知维度,像古老树木的年轮一样,清晰地提醒着她——那一切,并非虚妄。它们是刻印在她生命轨迹上的、无法磨灭的烙印。
这是一个格外温暖的、让人从骨子里透出慵懒欲睡之意的深秋午后。阳光已经变得极为斜长,像一块巨大的、半透明的金色琥珀,将整个书店都包裹在其中。光线透过窗户,在地板上投下一个个清晰的、边缘锐利的光斑,这些光斑随着太阳的西沉,在以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缓慢移动、变形。悠悠在生活区她自己的小床上睡得正沉,均匀而绵长的呼吸声,如同最安详的伴奏,隐约可闻。书店里还有零星的几位顾客,他们像沉浸在各自海洋里的鱼,在书架间静静地巡游,或坐在靠窗的软椅上,完全沉浸在手中的文字世界里,仿佛与外界的时空隔绝。低回婉转的古典吉他曲在空气中缓缓流淌,音符像温暖的溪流,漫过书店的每一个角落。一切都沉浸在一种近乎完美的、油画般浓稠而静谧的祥和之中,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,甚至停滞不前。
林晚将最后一批新书整理妥当后,开始着手整理靠近柜台的一个较为陈旧的书架。这个书架主要堆放了一些近期收购来的、品相不一的旧书和一些暂时无法归类的杂项,等待着她的进一步甄别和整理。在挪动一堆封面斑驳、出版年代各异的儿童绘本和科普读物时,一本装帧风格与周围书籍迥然不同、显得格外古旧厚重的册子,无意中吸引了她的目光。
它看起来确实年代久远,硬皮封面是深蓝色的,但这种蓝色已经在时光的侵蚀下严重褪色,呈现出一种不均匀的、介于灰蓝与暗褐之间的混沌色调,仿佛承载了太多的岁月尘埃。封面原本应该用烫金工艺勾勒出繁复而精美的星辰和神话生物图案,但如今金箔早已剥落大半,只剩下一些断续的、模糊的轮廓,依稀能辨认出盘绕的蛇形、展翅的巨鸟以及一些难以名状的星座连线,整体透着一股神秘而衰败的美感。书脊上没有印刷任何书名,只有一些类似古老藤蔓或扭曲文字的浮雕式装饰,摸上去有一种粗糙而沧桑的质感。她几乎是下意识地,带着一丝考古学家般的谨慎与好奇,将这本册子从书堆中轻轻抽了出来。
书本入手,有一种与它的体积不太相称的沉重感,仿佛凝聚了纸浆本身所承载的时光重量。书页的边缘已经泛黄发脆,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细微的蛀洞。她小心翼翼地捧着它,走到柜台旁光线最好的地方,用一块柔软的干布,轻轻拂去封面和书口上积攒的薄灰。然后,她屏住呼吸,如同开启一个尘封的宝盒般,轻轻地、缓慢地翻开了它的第一页。
里面的纸张比她想象的还要脆弱,呈现出一种深沉的、如同旧象牙般的黄色。印刷的字体是一种如今已不常见的老式花体,字母的拐角处带着优雅的弧度,阅读起来需要些许耐心去辨认。而最引人注目的,是那些穿插在文字之间的手绘插图。它们色彩浓郁,风格古朴,线条大胆而充满象征意味,描绘着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场景:有北欧神话中那条首尾相连、环绕着整个 Midgard的尘世巨蟒耶梦加得;有埃及神话里身体弓起、布满星辰、笼罩着整个大地的天空女神努特;还有希腊神话中,英勇的猎户俄里翁与致命的天蝎,在星空中展开的那场永无止境的追逐……这些源自人类文明童年时期的、充满了原始想象力与神秘主义色彩的图像和与之相伴的古老文字,与她所熟悉的、由精确的代码、严谨的逻辑和冰冷的二进制所构成的世界,相距何止万里。然而,这些图像却自有一种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、直击灵魂深处的、野性而磅礴的力量,它们讲述着人类对宇宙的好奇,对命运的追问,以及对自身在浩瀚时空中位置的永恒探索。
她漫无目的地、一页页地翻看着,思绪仿佛也随着这些古老的图画,飘向了遥远的过去,飘向了那些篝火旁讲述着星辰与英雄故事的夜晚。指尖感受着纸张粗糙的纹理,鼻腔里萦绕着旧书特有的、混合着霉味、灰尘和某种类似香料的气息。这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、静默的对话。
然后,她的手指,停留在了一页上。
这一页的插图,占据了整整一页的篇幅,显得格外隆重。画面的背景,是那种最深最沉的、近乎墨黑的蓝色,用来表现无边无际的、神秘的夜空。在这片深蓝的底色上,画家用精细的笔触和带有闪亮颗粒的银白色颜料,点染出了无数细碎的、闪烁着微光的星辰,它们疏密有致,仿佛真实夜空的投影。而在夜空的中央,偏向上的正北方位,一颗星星被异常突出地、几乎是带着某种敬意地描绘出来。它并非画面中体积最大或光芒最耀眼的那一颗,但其所在的位置,正处于视觉的中心点,描绘它的笔法也格外精细用心——用浓厚的、富有质感的纯白色颜料点出星体,并在中心点上了一小点醒目的、带着暖意的亮黄色,仿佛是其核心燃烧的光芒。更特别的是,在这颗星辰的周围,画家还用极细的笔触,勾勒出了几层细微的、若有若无的光晕,如同水面荡开的涟漪,层层扩散开来,仿佛在视觉和象征意义上,都在不断地强调着这颗星星独特的重要性与指引地位。
图画的下方,用那种古老而优雅的花体字,撰写着一段较长的说明文字。林晚的目光本能地掠过那些由繁复字母组合成的、需要费力辨认的单词,直接落在了插画旁边的一个独立出来的、用稍大一号且略微华丽的字体书写的小标题上。那里,清晰地标示着这颗被着重描绘的星辰的名字。
她没有出声读出那个名字。甚至没有去费力拼写和理解那个单词的具体含义。但在她的目光,与画面上那颗被精心勾勒、散发着独特存在感的北极星接触的瞬间——
她的心脏,在胸腔里,毫无预兆地、轻轻地、却又无比清晰地悸动了一下。
那不是生理性的疼痛,不是源于恐惧的骤然收紧,也不是因回忆而泛起的悲伤。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、难以用任何现有词汇精确描述的感觉。仿佛是一根极细极韧的、未知材料制成的琴弦,一直悄然横亘于她内心最深处、最柔软的角落,而在这一刻,被一个看不见的手指,从无比遥远的地方,轻轻地、几乎难以察觉地拨动了一下,产生了一阵短暂而微弱的、却真实存在的共振。又像是一颗来自天外的小小冰晶,纯净而冰凉,毫无声息地落入了她内心那片已然恢复了近乎绝对平静的深湖湖心,激起了一圈转瞬即逝的、细微到几乎无法用肉眼观测的涟漪,随即,冰晶融化,涟漪扩散消失,湖面重归平滑如镜,但那瞬间的触碰感,却残留在了水的记忆里。
第(2/3)页